打造懷孕女學生的友善環境  2008/6/20

教育部第3屆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蘇芊玲委員於 6/12/2008 自由時報自由廣場投報文章

打造懷孕女學生的友善環境   蘇芊玲

 

正在院線上映的一部美國影片,在寫實的基礎上,具體呈現什麼是懷孕女學生的「友善環境」。十六歲的女主角和喜歡的男同學發生關係之後意外懷孕了,在告訴父親和繼母的時候,他╱她們雖表驚訝,卻沒有動怒,由女孩自己決定生下嬰兒送人領養。在學校上課或在醫院產檢時,挺著大肚子的年輕女孩也會遭到側目,但總有好友或父母在旁適時護衛或打氣。就這樣,女孩邊懷孕邊上學,生下並送走嬰兒之後,繼續她十七歲的人生。在看似順利的過程中,她其實對自己、對婚姻、對生命,都另有一番深刻的體會。

 

是的,我們在談的是「已經」懷孕的女學生。讓我們想像另一種版本:一個意外懷孕的女學生因為擔心真相曝光之後的種種可能結果,或是自行購買服用RU486,或是由朋友陪同做了人工流產,因為尚未成年,她只能找醫療水準較差的診所或任憑醫生敲竹槓;她也有可能拖到無可隱瞞,不僅已無法做人工流產,在被父母嚴厲斥責之後,休學在家或被安排進入機構待產,有些甚至直接結婚了事。

 

第二種版本或許更符合我們的現實。到底這樣的女學生有多少,其實並不得而知。根據教育部的統計,2006年高中職懷孕女學生共153位,但如果我們參考另一些數據,事實則遠非如此。20061519歲的女性共生出5086位嬰兒,而這個年齡層的就學率超過95%,也就是說,這五千多位嬰兒的母親原本應該都在學,但她們之中的絕大多數卻因為懷孕而從校園中消失了。她們懷孕生產的過程如何,學校不得而知,學業如何接續或根本不再復學,學校因為無從掌握當然談不上協助。要提醒的是,這些都是十五歲以上的數據,如果將國中生也納入考量,人數還會更多。一般推估青少女的人工流產數是生產數的二至三倍,如果是這樣,懷孕數可能高達一萬至一萬五。即使沒有選擇生下嬰兒,這些女學生的醫療處境和身心狀況,也令人憂心。

 

要如何避免意外懷孕,是另一個重要議題(或許更重要),但容我再強調一次,我們在談的是「已經」懷孕的女學生,因此,我們眼前有兩條路:一是讓她們繼續自動消失,自行去解決問題;二是提供比現狀更好的作法,來協助她們度過這個階段。我們的校園環境可不可能開始廣納各式各樣的學生以及她們的人生處境,而不是和過去一樣以「清除」的方式維持校園的「純淨」?

 

至於有些校長或老師擔心懷孕學生在校會讓其他學生「有樣學樣」,暴露出的則是我們的教育針對懷孕、生產、養育這些議題的著墨有多麼單薄,學生才有可能會以為生養孩子是件輕鬆的事。反過來說,因為班上或校園中有懷孕同學,或許學生可以從她們身上學習到更多?

 

讓女學生學會了解並照顧自己的身體很重要,教導男生一起負起避孕責任也很重要,但即使這樣做了,人生還是難免有意外。意外懷孕發生時,如果女生不會被片面譴責,不需要自行擔負後果,還是可以擁有許多屬於她的受教和選擇權利,這是檢驗我們的校園環境是否更具人性,也是這個議題為什麼和性別平等有關的所在。

 本文已刊出於 6/12/2008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此為完整版。敬請指教。